返回
列表
上一篇
文章
下一篇
文章
我国数据标注基地发展现状
发布时间:2025.10.15 13:33:35
分享到:

经过一年多的先行先试,我国数据标注基地已从“起步探索” 迈入 “规模化发展” 新阶段,在数据产出、产业赋能、生态构建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数据标注规模实现量级跨越

四川成都、辽宁沈阳、安徽合肥等 7 个试点基地的标注总规模已达 17282TB,这一数据相当于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总量的 6 倍,彰显了基地在数据供给端的核心支撑能力。其中,成都基地单一基地便储备金融、医疗等领域多模态数据集 5400TB,成为行业数据储备的标杆。


行业赋能成效持续凸显

基地已形成医疗、工业、教育等重点领域高质量数据集 335 个,直接赋能星火通用、数字大脑等 121 个国产人工智能大模型研发,构建起 “数据标注 — 模型训练 — 行业应用” 的价值转化链条。例如沈阳基地打造的 10TB 医疗数据集,为医疗大模型诊断精度提升提供了关键支撑。


产业生态体系加速成型

试点基地已累计引进和培育标注企业 223 家,形成涵盖数据采集、标注加工、工具研发、合规咨询的完整产业链;同时带动从业人员规模达到 5.8 万人,其中大同基地通过产教融合模式培养近 2 万名专业人才,有效缓解了产业人才短缺困境。整体来看,基地已带动数据标注行业相关产值超过 83 亿元,成为区域数字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创新实践形成可复制经验

各地基地在技术创新上推动标注智能化、自动化发展,在生态培育上构建标准、应用、人才一体化保障体系,大连、武汉、韶关等非试点城市已开始借鉴试点经验布局基地建设,产业辐射效应初步显现。


信息来源:数据要素人才库

35a2c4fb-24b2-49c6-adcd-9b594abc8d19.png

留言反馈
企业名称
所在区域
姓名
电子邮箱
联系电话
问题描述
上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