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政府的支持性政策是前提 印度政府对支持国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在企业界的呼吁下,印度政府采取的是最大程度上的“授权而非干预”的政策。首先是兴建软件园区。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印度政府就制定了积极的软件产业政策。80年代后期,印度政府根据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潮流,制定了重点开发计算机软件的长远战略,并于1991年6月在印度南部建立了全国第一个计算机软件园区。随后,又将软件园区由南向北推进,形成全国性的技术网络。目前,印度全国已经建成了18个计算机软件园区,注册公司超过7500家。其次是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印度主要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如印度的产业开发银行等,设立信息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基金,对软件开发等信息技术企业提供信贷支持。政府为印度本土企业进入国内外证券市场融资创造宽松环境,允许信息技术企业上市集资。大力吸引外资参股印度服务外包企业,在很多产业仍需保护的情况下,允许外资100%投资控股软件技术园区的企业。此外,政府还对印度软件公司在国际市场上融资收购国外企业软件企业提供便利,放宽限制。
2、印度的国情是动因 从1991年以来,印度软件国内市场环境长期处于不利状况。这是由于印度是发展中国家,国内贫富差距悬殊,总数约为1.5-2亿的中产阶级是印度社会的中坚力量,也是印度信息产业的主要市场。但是,印度还有4亿左右的贫困人口,这些人受教育程度低,电脑和软件与他们十分遥远,因此,印度软件业内需小,截止到2005年,内需所创造的IT产业的收入仅占总收入的20%的左右,因此,印度国内的软件制造商的主要市场都在国外。国内市场需求小是印度软件业注重发展外包业务的动因之一。此外,在印度发展以软件为首的服务外包业,不同于钢铁、汽车、银行等部门,没有庞大的国有企业和盘根错节的既得利益牵制,便于印度政策尝试新政。
3、人才是基础 印度政府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印度政府实施的人才战略是印度服务外包产业蓬勃发展的基础。印度独立以来,十分重视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印度上世纪50年代就根据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模式先后在全国建立了7所印度理工学院,培养了大量的科学家、技术专家和企业管理人才。为了应对日益增长的海内外信息技术人才需求的挑战,以培养市场为导向的实用性人才。印度目前有400多万技术工人,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印度的软件人才有30多万,并有300多万人员服务于计算机软件公司。此外,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印度的国际化人才所耗费的劳动成本远低于欧美国家,发达国家通过将业务外包给印度,可以大大降低成本。
4、质量标准的国际化是保证 印度企业具有强烈的质量和服务意识。印度软件制造商们一向把质量和服务视同产品的生命。印度企业目前是世界软件业获得ISO9000认证最多的国家。除此之外,为了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印度电子部率先从美国引进了CMM软件质量体系认证,并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CMM比较强调用数据说话,对项目过程中基本上所有的数据都会进行记录,最后把收集到的数据交给质量保证部门进行分析,以改进流程。目前全球通过CMM认证最高级别即第四或第五级的企业只占整个软件行业的7%,其中印度就占了绝大多数。 第五篇 国内其他城市服务外包发展情况 2006年,商务部、信息产业部、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统计局和外汇局联合制定了《关于发展软件及相关信息服务出口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在《意见》中,明确了软件及相关信息服务出口的发展目标,提出完善税收扶植政策、财政金融支持政策、人才培养政策、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加强国际间交流等建议,大力支持我国软件外包产业的发展。此外,商务部自2006年开始实行推动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千百十工程”以来,在承接服务外包基地建设方面已初见成效。